close

  5月30日,湘西自治州州委聯合省婦聯,幫助花垣縣十八洞村成立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並促成3家公司當場簽下4萬多元的訂單,幫助當地群眾致富。
  本報記者 劉尚文 攝
  本報記者 奉永成 通訊員 周偉生
  位於花垣縣排碧鄉的十八洞村,在2013年11月3日前,並不為人所熟知。這一天,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這個人均純收入只有1400元的貧困村,由此名聲大振。
  6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該村,剛下過雨的路面十分乾凈,空氣清新景色秀美。“天晴的時候,透過山谷,可以看到矮寨大橋。”一位村民指著村子對面的山谷告訴記者,在山谷兩邊陡峭的群山裡,還隱藏著頗富傳奇色彩的18個天然溶洞。
  但再秀美的景色也掩蓋不了村裡貧窮的事實。全村的房屋95%以上為木結構,電燈是多數家庭的主要“電器”。
  “十八洞村貧困的根源,是資源貧瘠。以前想了不少辦法,但底子太差,效果不好。”花垣縣駐十八洞村扶貧工作組組長龍秀林告訴記者,該村平均海拔780米,人均耕地面積(包括水田和旱地)0.83畝,收入來源單一,貧困程度較深,是一個原生態的純苗村。
  在村子里走動,到處可見村民勞作的身影,房前屋後凡是能利用的土地,全部被平整種上了農作物,並以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的玉米為主。在村子的最東頭,記者看到最小的一塊土地,只有一把撐開了的雨傘大,但也被村民種上了3株玉米。
  能利用的資源已經全部利用,如何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這似乎成了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
  事情在今年3月有了轉機。扶貧工作組在多次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一致認為,既然十八洞村資源貧瘠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麼就乾脆跳出十八洞村來建設新的產業。這一思路很快得到村民們的響應和各級政府部門的認可。
  由於十八洞村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質地疏鬆等自然特征明顯,經過專家論證,扶貧工作組決定將種植獼猴桃作為十八洞村的主要扶貧產業。
  按照跳出“十八洞”建設“十八洞”的扶貧思路,在十八洞村境內流轉100畝土地,建設精品獼猴桃產業示範基地;在花垣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內,流轉900畝土地,建設十八洞村獼猴桃產業輻射基地,打造十八洞村獼猴桃核心品牌,併成立十八洞獼猴桃開發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由縣扶貧辦牽線搭橋,引進花垣縣苗漢子合作社與十八洞村“聯姻”,最終雙方商定:由苗漢子合作社和十八洞村全體村民共同參股,進行獼猴桃產業開發,項目總投資600萬元,其中,苗漢子合作社出資306萬元,十八洞村村民以各項扶持資金294萬元入股,雙方按出資比例共同持有股權。
  現在,精品獼猴桃示範基地里的幼苗已經破土而出,原先猶豫不決的村民們也打消了顧慮,隆巴耀就是其中一位。
  在基地建設之初,隆巴耀並不情願將家裡僅有的兩畝地拿出來流轉。他覺得,用賴以生存的土地作產業,風險太大。但很快,他就打消了這種顧慮,現在被招到基地做工,按天結算工資。
  而精明的隆太金一直是基地項目的堅定支持者。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建成後的基地,第4年進入盛果期。如果種植普通的黃金獼猴桃,一年的凈利潤可達250萬元,其收益是以往農民自己在土地上種植農作物的3倍。而如果種植翠玉獼猴桃,收益將會成10倍地增長。
  甩掉十八洞村的貧困帽子,出路也許真的在於“出走”。
  ■鄉村夜談
  掙脫慣性思維抓扶貧
  花垣縣扶貧辦主任 麻文權
  產業扶貧致富一方。要真正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解困,只有幫助當地做強扶貧產業,但對於資源十分貧瘠的貧困地區來說,很難在現有資源上發展扶貧產業。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掙脫慣性思維,跳出貧困地區,擴大範圍整合資源做產業,是很好的嘗試。
  十八洞村在嘗試的過程中,充分借助當地的優勢資源,打造精品基地,同時放大優勢資源效應,跳出十八洞村,在外地建設輻射基地,使精品基地和輻射基地相輔相成,既充分利用了當地優勢資源,又突破了資源貧瘠的瓶頸。
  同時,通過引進當地龍頭企業與村民參股合作的模式,借助兩個基地的互補作用,將扶貧產業做強做大,使老百姓永久受益。  (原標題:跳出苗村奔富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ovluajyngxg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