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天出席在南京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並講話指出,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視頻:習近平為國家公祭鼎揭幕來源:央視網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 歐陽開宇)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併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主持公祭儀式。
  1937年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9時56分,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現場,站立在群眾方陣前。1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兵齊步行進至公祭台兩側,持槍佇立。
  10時整,公祭儀式開始。軍樂團奏響《義勇軍進行曲》,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嘹亮的歌聲響徹雲霄。國歌唱畢,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公祭現場拉響了防空警報。同一時間,南京全城警報響起,汽車、火車、輪船汽笛齊鳴。
  默哀持續一分鐘。軍樂團奏響低回空靈的《安魂曲》,16名禮兵抬起8個巨大的花圈,緩步走上公祭台,將花圈安放在“災難牆”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飽含深情地宣讀《和平宣言》。
  隨後,習近平同一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和一名少先隊員一起,緩步走上公祭台,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習近平在講話中表示,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習近平指出,日本侵略者製造的南京大屠殺慘案震驚了世界,震驚了一切有良知的人們。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審判戰犯軍事法庭,都對南京大屠殺慘案進行調查並從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論,一批手上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日本戰犯受到了法律和正義的審判與嚴懲,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
  習近平強調,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不論說了多少遍,不論說得多麼冠冕堂皇,都是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危害。
  習近平指出,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正意氣風發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無比光明。
  習近平強調,中國人民也要莊嚴昭告國際社會: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願同各國人民真誠團結起來,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而攜手努力。
  六名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共同撞響“和平大鐘”。隨著三響深沉悠遠的鐘聲,3000羽和平鴿振翅飛翔,寓意著對30萬死難者的深深追思和圓夢中華的雄心壯志。
  公祭儀式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代表走進紀念館展廳,參觀《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習近平等仔細觀看,在南京保衛戰、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對日本戰犯審判、南京大屠殺歷史見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等展區,習近平不時駐足,詳細瞭解有關情況。
  參觀結束時,習近平、張德江在簽字簿上簽名。隨後,習近平等親切會見了參加儀式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和遇難者遺屬代表。
  馬凱、劉奇葆、許其亮、韓啟德一同參加上述活動。
  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和老同志代表,中央黨政軍群有關部門和江蘇省、南京市、南京軍區負責同志,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港澳台同胞代表,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雄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二戰中國戰區和遭受過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亞洲國家駐華使節代表,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及遇難同胞親屬代表,江蘇省各界群眾代表等參加公祭儀式。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200餘名中外記者在現場進行採訪報道。(完)  (原標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舉行 習近平講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vluajyngxg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