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海雄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溫故知新、鑒往觀今,關鍵要在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這三個“牢記”上下功夫。
  深刻領會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個“牢記”,就是要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走或少走彎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回眺和遠望,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有助於我們找到破解今天各種難題的鑰匙,在完善和發展我們的制度中、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得更快更穩更好。
  比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數千年來,許多有遠見的、清醒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意識到,一個政權如果貪圖安逸,綱常廢弛,便會積聚起種種矛盾,遇到某種導火索,便會點燃。“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十八大以後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拳反腐,轉變作風,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居安思危,深刻汲取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增強憂患意識的體現。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今天的中國,希望與風險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破解種種現實問題矛盾,落實全面深化改革藍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都格外需要像習總書記要求的那樣做到三個“牢記”,善於從歷史中看成敗、知興替、鑒是非,啟迪今天的治國理政。
  當然,我們強調要牢記歷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並不是因循守舊、食古不化,更不是“克己復禮”,而是要按照習總書記所要求的“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禦和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採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包容開放的恢宏氣度,“推進人類各種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敢於“拿來”,讓舶來品換上“中國芯”,從而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根據今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實現創造性的轉換重塑。
  (載2014年第46期《瞭望》 據新華社電)  (原標題:以歷史為鏡鑒 汲取治國理政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vluajyngxg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