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1月21日報道,去年中國成功試射了一種攜帶分導式多彈頭、能夠打到美國任何地方的機動式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之後就有傳言稱,中國現在擁有強大的核威懾手段,美國今後將被迫認同亞洲巨龍的新地位。
  但是,如果剝開宣傳外殼,認真分析中國戰略核力量的真實情況,就會揭開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象。實際上,中國只是在吃蘇聯上世紀50-60年代慷慨提供的,以及90年代混亂時期俄羅斯專家出賣的相關技術的老本。蘇聯從零開始援助中國建設整個行業領域,包括火箭製造和核聚變,建設數以百計的工廠和科研中心,培養數以萬計的中國專家,轉讓所有項目的全部技術資料。雖然得到瞭如此夢幻般的禮物,中國在對核導項目進行60年的大規模建設和巨額投資之後,至今既未建成三位一體核力量,也沒能擁有數量雖少卻足夠打到目標上空的有效的核彈運載工具。目前的現實情況是,一旦爆發真正的核戰爭,中國承受不住美國一個小時的致命打擊。
  中國現代軍事工業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在蘇聯援助下建成了現代化的軍事工業體系,能夠生產解放軍需要的所有軍工產品。相關數字令人印象深刻:蘇聯幫助中國建成763個擁有全套基礎設施和現代化設備的工廠、97個科技中心、11個試驗靶場,包括4個地下試驗場。蘇聯軍事技術院校免費培養了12萬多名中國大學生,派到中國長期出差的科學家約有6000人,工程師和其他技術專家多達8.5萬人。當時建成的企業,比如在沈陽、哈爾濱、西安、成都的飛機製造企業,在包頭的坦剋制造廠,在東北建成的全系列輕小武器和火炮武器製造企業,以及其他許多企業,至今仍是中國軍工產業的基礎。
  蘇聯還向中國轉讓了全套武器和軍事裝備許可生產技術,從飛機到通訊和工程技術設備。戰略武器也不例外,在中蘇關係破裂之前,中國成功得到了核武器研製領域完整生產周期所需的龐大技術資料和設備。蘇聯還協助中國發展導彈技術,向中國提供了R-1和R-2導彈樣品及其生產技術,其中R-2作為中國第一種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的原型,曾經一度讓日本恐慌不已。
  1951年蘇聯和中國簽署向中國提供核研究領域科技援助的秘密協議,以換取中國鈾礦物資的供應。蘇聯在此協議框架內向中國轉讓了鈾濃縮、離心機製造和其他生產技術。而且,蘇聯向中國提供了最新一代的離心機及其所有必要技術資料,因為中國專家當時一直無法掌握離心機生產技術。負責核項目的中國將軍寫信給蘇聯領導人貝利亞,承認中國專家未能掌握氣體離心機生產技術,請求蘇聯再次派專家組到中國提供幫助,調試設備,培訓中國工程師。中方對被迫第五次推遲651廠工業使用日期而感到遺憾,希望這一次蘇方能向中方人員轉讓所有技術細節。
  在導彈生產技術方面同樣如此,中國專家甚至在6年之內都未能根據蘇聯轉讓的KH-31工程技術製造出試驗樣品。1957年蘇聯簽署另外一項協議,向中國轉讓導彈技術,併在蘇聯院校全周期培養中國專家。在此協議框架內,成立了北京物理和原子能研究所開始進行核研究,在蘭州成立鈾濃縮氣體擴散廠。對中國來說,轉折點是蘇聯提供的熱功率7兆瓦的重水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在北京601廠正式啟用。1958年,蘇聯政府在高度絕密的情況下幫助中國在新疆羅布泊地區建成了核試驗場,中國戰略力量所有試驗至今仍在這裡進行。
  在蘇聯R-2短程導彈開始戰鬥執勤之後,中國得到了R-11中程戰術彈道導彈,該型導彈當時在蘇聯已經配備了核彈頭。蘇聯中型機械工業部隨後派專家幫助中國批量生產R-2導彈的中國版,代表“東風-1”或1059型。作為中國軍隊新兵種的第一個兵團,1957年成立的訓練大隊配備蘇聯R-2導彈。1960 年成立的地對地導彈營成為中國第一支戰略導彈部隊。到196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擁有20個導彈團,裝備“東風-1”和R-11導彈。此外,中國還得到了噴氣式轟炸機生產技術,主要是伊爾-28前線轟炸機和圖-16遠程轟炸機,它們在蘇聯被用作核彈運載工具。之前蘇聯向中國供應了大量伊爾-28前線轟炸機,以及25架圖-4重型活塞式轟炸機。
  赫魯曉夫上臺後,蘇聯開始和中國爭吵,不再向自己的東南鄰國提供如此大規模的援助和庇護,結果立即影響到了中國整個核計劃的進程,導致中國直到1967年和1968年才成功生產出伊爾-28和圖-16戰略轟炸機的本土版,而且一半飛機無法起飛。而在當時,蘇聯已經開始批量生產能夠主動施放假目標的機動式導彈系統,射程可達15000公里。1966年10月27日,中國成功試射了第一種戰略彈道導彈“東風-2”,它使用1.2萬噸級鈾彈頭,射程894公里,是在蘇聯1956年提供的R-5M導彈基礎上研製而成的。中國政府為此欣喜不已,畢竟它是中國國防工業首次成功製造出真正符合要求的核導武器。
  1967年6月17日,一架轟-6遠程轟炸機成功投擲了中國第一枚氫彈。這枚以鈾-235、鈾-238、鋰-6和氘為基礎的雙相氫彈在2960米的高空爆炸,威力高達3.3兆噸。1968年12月27日,中國“轟-5”前線轟炸機成功投擲了一枚3兆噸級的氫彈,為了形成熱核合成效應,首次使用鈈原料。之後中國空軍作戰部隊開始裝備“轟-5A”和“轟-6A”轟炸機,隨後又推出了更先進的“強-5”強擊機,後者以中國根據蘇聯轉讓的米格-19技術批量生產的殲-6殲擊機為基礎。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研究員瓦西里-卡申在評價中國核力量現狀時指出,從那時起,中國核導力量在質量上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到現在為止,中國戰略核力量仍由相當原始的笨重的液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組成。中國雖然開始生產機動式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東風-31”和“東風31-A”,但是射程有限,而且只能攜帶一枚彈頭,從而降低了它們的價值,以及突破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能力。中國最大最重的導彈“東風-5”雖然能夠打到美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它的塊頭過於龐大,非常容易遭受攔截,況且作為一種液體燃料彈道導彈,其發射準備時間至少需要2個小時。中國還有另外一種不具備完全洲際能力的“東風-4”導彈,雖然在升級之後射程可以超過5500公里,卻仍舊打不到美國本土,顯得更加落後,而且它甚至不能部署在發射井里,只能從發射臺上發射。目前中國僅剩下10枚“東風-4”導彈。
  中國還有射程約為8000公里的機動式“東風-31”洲際導彈,基本上能夠打到美國本土西海岸一些城市。中國第一種真正現實的威懾武器是“東風 -31NA”導彈,它採用機動發射方式,射程約11000公里,單彈頭。它是中國唯一有機會承受住美國先敵打擊的戰略導彈,能夠打到太平洋沿岸的美國城市,以及美國北部一些城市,能夠摧毀洛杉磯、舊金山。但是中國只有15枚該型導彈,而美國擁有的類似導彈多達2000枚。中國洲際導彈僅有大約70枚,無法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20世紀90年代,中國在從俄羅斯得到的技術基礎上,啟動“東風-41”重型固體燃料導彈研製計劃,其射程約為1.4萬公里,最多可攜帶10枚彈頭。但是這種導彈至少再過20年才能執行戰鬥值勤任務,因為中國全部導彈項目的歷史表明,從首次試射到實際部署需要20-30年時間。
  專家們非常懷疑中國戰略核力量對抗美國的能力。在談到中國今天能夠攔截多少美國導彈的問題時,瓦西里-卡申指出,中國暫時還沒有分導式多彈頭導彈。雖然在假目標領域有所研究,但是中國戰略導彈仍舊沒有攜帶能夠保證導彈飛到目標上空的某種有效手段。至於美國如果率先實施導彈打擊,將會消滅中國絕大部分核攻擊實力,則是另外一回事。這話很有可能是說,在任何情況下,哪怕是最好情況下,中國也僅有個別導彈能夠打到美國本土。實際上中國任何一枚導彈都無法飛到美國本土上空,也是空完全可能的。
  在傳統上由導彈部隊、潛艇部隊和戰略航空兵組成的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中,中國現在只建成了一支力量。中國雖有1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即092型“夏”級,但是其潛射導彈射程僅有1700公里,而且就連這樣唯一一艘導彈核潛艇,也從未攜載老舊的導彈出海執行戰鬥值勤任務。一是因為經常“趴窩”,二是噪聲較大,只要一啟動發動機就會被所有鄰國發現。現在中國開始建造的新一代094型戰略核潛艇使用“巨浪-2”新型洲際導彈,射程超過8000公里。但是該型導彈試驗了很多年,至今仍未完全成功。這種新型戰略潛艇仿製蘇聯1976年研製的667 BDR型潛艇,相關技術可能是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從混亂的俄羅斯得到的,但是沒能完全仿製成功。根據五角大樓的評估,中國新型戰略核潛艇在技術性能上相當於蘇聯70年代初的水平,在噪聲水平上相當於第二代潛艇的水平,而俄羅斯和美國現役潛艇技術已經達到了第5代水平。中國暫時還沒有新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第一艘樣品5年後才能建成。總之,在海基戰略核威懾力量方面,中國無法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
  至於中國的空基戰略核力量,情況更加糟糕。目前空基核武器載體是一個團編製的老舊的圖-16中國版。中國現在正積極利用來華的俄羅斯科學家對其進行升級改進,據各種估計,俄羅斯約有500名航空製造領域的技術專家流失到了中國。新產品現在被稱為“轟-6K”,中國還和俄羅斯達成協議,為其供應發動機,使用較為新型的D-30KP發動機。實際上這種發動機在俄羅斯根本不算新,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退役,但它仍然遠遠優於斯大林時期圖-16使用的發動機。 “轟-6K”攜帶的巡航導彈是老舊的前蘇聯KH-55的複製品,但是由於缺乏特種彈葯生產技術,中國在30年內一直無法為其生產微型核彈頭。中國試圖竊取或購買這些技術的所有努力都沒能成功,為此中國曾經建議向俄羅斯提供數十億美元的援助,但是克裡姆林宮最終抵禦住了這種誘惑。另外,中國2008年還對引進圖-22M3遠程轟炸機表現出了興趣,為了得到這種飛機,除了金錢之外,中國還準備在本國市場為俄羅斯商品提供特殊優惠待遇,仍然沒能說服俄方在實踐層面上討論這個問題。  (原標題:俄媒:中國東風41源自俄技術 20年後才能服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vluajyngxg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